戰爭的目的是讓世人明白和平的美好,
建立一個戰爭紀念館須付出數以百萬計的人命,
一個戰爭博物館記載人類如何親身摧毀自己建造的繁華,
而當整個城市每個角落每顆石頭都擁有一些需要被紀念的回憶時,
付出的那些代價,
就不是人們再能受得起的衝擊。
-
柏林是一個寧靜的城市,
腳踏實地不帶半點奢華。
城市內夾雜著現代建築與古典華麗,
現代建築講求bauhaus的實際與實用,
而普魯士時期留下的是華麗法式巴洛克與洛可可宮廷,
搭上一分一吋都有實際作用的現代德國作風,
不如英國般總留戀著舊日風光而忘了現代發展,
沒有巴塞隆那的unrealistic fancy,
沒有意大利的危險與粗魯,
德國人好客有禮貌準時而且有秩序。
這個城市沒有太大的國際化,
這裡是沒有英文的,
沒有像很多旅遊城市花盡心力討好外地遊客,
沒有像很多旅遊城市花盡心力討好外地遊客,
而德文真的無論看還是聽都很像亂碼,
很多時會覺得自己進入了二進制數碼世界。
或許沒被嚴重全球化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至少在這裡不是遍地H&M,
沒有很多人在LV店前排隊,
街上路人十分之九都穿牛仔褲。
比起歐洲其他國家的迷幻與奢華,
這是一片在歐洲中難得的實際,
可惜這片實際需經戰爭的殘暴洗禮,
和平,
的確得來不易。
-
近數個月來已徹底遺失屬於自己的平和,
經一輪戰爭後,
開始懷念和平的美好,
或許真的夠了,
是時候找回那些時光那個自己,
即使,
好像已經真的再回不去,
徹底地迷路了,
好像已經真的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找。
-
柏林圍牆看來很兒戲,
就像是孩子小時候用筆盒放在兩張書桌中間用作“唔准過界”之用,
那道牆,
背後間開的是意識形態,
隔開你們的資本與我們的共產,
東德與西德,
不再是我們,
而是他和她。
我們的圍牆位於羅湖與落馬洲,
隔開的不單是意識形態,
更多的是歧視、傲慢與偏見。
我不否認CY上場後,
一直藏在香港枱底的23條搬上枱面已是大勢所趨,
但依然是那句座右銘,
I love the country but not the party,
針對的該是政治,
不是人民,
中港兩地的圍牆是必須的,
但這道牆該築在政治層面,
該築在香港一國兩制的核心價值,
而非種族歧視。
-
而我,
還是無可避免地在心中築起了一道牆,
柏林人民為拆掉圍牆所花的心力與時間,
讓我看到了自己未來所需耗盡的心力,
但牆還是要拆,
即使難,
還是要靠自己一磚一瓦地拆。
-
在不久的將來,
或許就能找到那部起重機,
拆掉圍牆再建立一個又一個的紀念館,
喝著甜甜的德國啤酒,
結束戰爭,
安坐家中看和平的日出。
一切戰爭,
都是走向和平的必經過程,
每段旅程,
都擁有它們的象徵意義,
命運總在身邊給你指引。
一切戰爭,
都是走向和平的必經過程,
每段旅程,
都擁有它們的象徵意義,
命運總在身邊給你指引。
-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