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The Art of Loving









回港後再度成為各方好友告解對象,

假日閒躺沙發上,

喝著豆奶咖啡著魔般看書,

WhatsApp傳來一篇又一篇故事如流水,

曾說過小妹有鋪收藏短訊癮,

數天內集齊明戀暗戀失戀苦戀單戀傾城之戀,

所聞之事還精彩過自己含辛茹苦去談場戀愛,

既然戀愛感覺能從朋友間一次過順手沾來,

不如懶一點,

何苦自找短見。





昨天在看Erich Fromm的The Art of Loving,

人害怕身處於被隔離的孤獨狀態,

與世界隔絕使人感到不安與無助,

為求脫出隔離模式尋求對象結合,

在遇上對象前的孤單寂寞程度,

相等於一時間墮入戀愛的瘋狂程度,

墮入戀愛的一刻稱為Magical Moment,

而Magical Moment是由兩個陌生人之間的防護牆突然的倒下,

一時三刻感到前所未有的接近產生。



但那一刻只屬煙火式興奮,

突然爆發後,

翌日感到高潮過後的極度失落,

發現自己只貪圖那一剎,

而非真正期望與那人發展些什麼,

感到厭惡,

極速逃離。



或是:

久經相處後,

衍生失望,

過度至疲倦,

失去刺激,

退後,

心牆再度啟用,

再度自我隔離,

感到孤獨。



儲下相當程度的孤獨後,

再有下一次的瘋狂爆發,

下一次的Magical Moment,

而此情況將一直重覆,

疑似戀愛以期望與盼望開始,

再一成不變的淪為失敗作結。





失敗原因大多因為二人已結合得不能分出你我,

稱為共生結合,

就如母親與孩子間的依存,

相磨之下其中一方或雙方均失去個性,

變成互相依賴,

Give and Take,

你給我一點愛,

我給你一點愛作回應,

不斷循環,

慢慢失去獨立自主雙方均成被動,

難以再產生任何火星人與水星人相撞的火花。



成熟的愛是在保存自己的完整性,

保存自己的個人性條件下的結合,

愛不是被一方影響而衍生出來的情感,

理應是積極主動的力量,

經由獨立自主的內在靈魂活動產生,

主動意願下產生的主動行為,

在Give時,

不會想到Take,

因為在Give時,

已有相應的滿足和快樂。



但由於資本社會文化,

很少人會想到Give時能得到相應的快樂,

故此只想自己能得到些什麼,

不能得到回報時不會Give,

得到回報還想如何盡量減低Give的可能,

於是,

人們失去了自己獨立製作的快樂,

而自己製造的快樂,

才是最深的靈魂滿足。



愛是藝術,

藝術,

是靠自己雙手創造,

從中獲得滿足的過程。






正在看書時,

呀媽突然跟我說:

呀女,

今朝我咪要去屯門拎野既,

不如我打俾你老豆扮搭錯車。



思考了十秒,

冷靜地回應:

邊有人搭錯車有電視聲,

熄左個電視先啦。



然後呀媽如少女般興奮地作勢去拎電話,

埋首書本的我又冷靜地說:

呀媽,

邊有人用屋企電話話自己搭錯車啊。



呀媽大笑後拎手提電話打電話,

雖則我遺傳到啊媽精靈活潑,

同時都叫遺傳到啊楊老闆一成咁醒足以生存至今,

楊老闆應該唔會信,

卦。



點知老豆真係信。



然後呀媽足足笑左一日。



老豆扮唔彩佢,

岩岩又打黎話:

喂呀女,

今晚食唔食鵝肝。



我呀媽最鍾意食鵝肝。



其實愛,

可以好簡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